7月12日下午,“覆·补——宿利群新作展”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主办,由杜曦云担任策展人炒股配资在线,著名设计师曹雅楠担任展览设计,展出了艺术家宿利群创作的油画、水墨、手稿以及装置艺术等80余(组)件作品。是宿利群近十年来代表作品和重要文献的系统性回顾,展览从不同角度构建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叙事,对话古今文明。展览将在陶溪川球磨美术馆展出至10月8日。
在近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宿利群在东西方艺术形态之间的穿梭更为游刃有余,具象的严谨性与抽象的流动性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平衡。宿利群的老师杜大恺先生曾称他为“两栖”人,因为他既画水墨,亦画油画。事实上,宿利群之所以会选择这两种表现方式,与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次展览,宿利群有新的创作突破,他用积累了20余年的陶瓷与大漆修复器物44件将其组合,完成了名为《蚕》的装置艺术。在此期间,又与景德镇著名艺术家李颜珣先生合作,完成了陶瓷3D打印作品《公元2025年制》。
展开剩余70%宿利群1961年出生于北京,他的大伯是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家学的耳濡目染使他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981年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祝大年、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学院老一辈艺术家“大美术”理念的影响下,宿利群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西方表现技法为形式的艺术面貌。
宿利群与古瓷的渊源由来已久,从最初因兴趣而学习、研究,到2003年开始真正的收藏,其间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在这几十年中,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瓷也越来越多地熔铸进宿利群的艺术和生活,彼此交融,不可分割。正是由于对古瓷的热爱,宿利群先生的绘画作品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瓷器的身影。
自2016年开始,宿利群因偶然际遇萌发绘制古瓷碎片的创作灵感,他来到景德镇,在创作同时对瓷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挖掘,至此陶溪川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然而瓷器入画古已有之,并不罕见,但选择以古瓷碎片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却不多见。无疑在博古图领域完成了一次绘画形式上的突破,也由此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谈及古瓷碎片的绘画,宿利群曾表示:“在创作过程当中,我觉得其实残器更有魅力。画残器,它的形式感会更强,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
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为后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财富。近十年来,宿利群以瓷器为题材,创作出了大量水墨、油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对残缺的瓷片、精巧的纹饰,被覆盖的器皿,赋予了个人情感的诠释,并融入了关于文化的思考,使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跃然于画面之上。正如策展人杜曦云所说:“当大量的破碎和频繁的覆盖、补足成为宿利群这些作品的主要特征时,他以美学的方式流露着自己对历史、文化乃至更深层原因的认知。”
现代社会的忙碌和快节奏,使得许多人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这是宿利群一直关注的现象。从本次展出的《永乐青花龙纹玉壶春与朱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宿利群描绘的瓷器已然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欣赏这些画作,观者宛如穿越时空,暂时脱离这个浮躁、忙碌的社会,从而对历史和文化产生新的思考与感悟。
对宿利群而言,景德镇是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外桃源。他以陶溪川为题材创作出了《傍晚的陶溪川》《彩色的咖啡厅》《风雨中的上茶下咖》等作品。这些作品结合了具象与抽象;图片与拼贴多种表现形式,宿利群多元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不囿于任何一种文化规范的枷锁。其中作品《陶溪川的彩虹之路》打破了中国水墨画的界限,矿物质的颜色与水墨的重叠形成了深厚的色彩效果;夸张的绿色天空与彩虹般绚丽耀眼的道路,好似童年的梦中仙境。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太令人着迷。
宿利群通过对艺术语言的锤炼,借助挥洒的颜料,将内心的情感覆盖于现实之上炒股配资在线,用兼具意象之美和视觉张力的绘画风格展示出了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全新的探索方向。(供稿:陶溪川美术馆群)
发布于:北京市豪瑞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